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,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、文藝作品和民俗等被列入非遺名錄。非遺,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,而是我們觸手可及的生活。目前,西藏已建成國家、自治區、市(地)、縣(區)四級名錄體系,涵蓋民間文學、傳統音樂、傳統舞蹈、傳統戲劇、曲藝、傳統體育、游藝與雜技、傳統美術、傳統技藝、傳統醫藥及民俗等十大類別。
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平措頓珠介紹,目前,西藏擁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06項,代表性傳承人96名;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460項,代表性傳承人522名;市(地)級代表性項目480項,代表性傳承人334名;縣(區)級代表性項目1554項,代表性傳承人716名;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4家,自治區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2家。為了促進非遺傳習基地建設,提高唐卡、藏戲等非遺品牌項目的宣傳及展示力度,西藏先后命名159個自治區非遺傳習基地,累計投入近400萬元用于完善傳習基地的設施設備及開展各類傳承活動。
近年來,各級財政對藏戲和格薩爾兩項聯合國項目的投入超過1500萬元,重點對民間業余藏戲隊和格薩爾藝人進行保護和扶持,充分調動全區藏戲藝人和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民間藏戲隊由之前的不足50支迅速發展到153支,藏戲藝人3000余名,格薩爾說唱藝人近100名。
2013年起,在自治區文化廳大力支持下,那曲市群藝館錄制了70小時的《藏北格薩爾藝人獨家說唱》及27小時的《高齡格薩爾藝人獨家說唱》,自治區藏劇團開展了高齡藏戲戲師及專家搶救性記錄工作。同時,用文字、照片、音頻、視頻等形式完成30名高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。截至目前,西藏的藏戲、格薩爾、藏醫藥浴法已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。
“目前,非遺產品設計樣式單一。項目保護單位、代表性傳承人缺乏與市場對接的能力,存在產品銷售渠道窄、銷量低等現象,創新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?!逼酱腩D珠一語道出非遺發展的瓶頸。未來,西藏將通過實施“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”,邀請其他省市專業設計人員授課等方式,積極引導非遺項目保護單位、非遺工坊從業人員等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,適應市場新發展特征,主動迎合消費群體,加強與其他省市相關企業的聯系與合作,給傳統技藝注入新活力,以滿足新時代發展要求。
非遺技藝的傳承人,更像是一位守藝人,不論外面的世界變得多么紛繁復雜,他們的內心幾十年如一日平靜。因為,他們心有所系,一直重復做一件事,守住一門技藝。精美絕倫的錯金銀工藝,神奇的藏藥炮制技藝,傳統的西藏婚俗……本期推出《看見非遺:守藝人背后的孤獨與堅守》特刊,一起跟隨記者的鏡頭與文字,感受西藏非遺的無窮魅力。